信件内容 |
去年11月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我在地区艺术剧院观看了由中国铁路文工团与大兴安岭地区艺术剧院联合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八百里高寒》,受到很大的冲击。我在大兴安岭也工作生活了13年了,因为工作和个人爱好,看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书,也去过好些地方,对大兴安岭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早就知道60-70年代大兴安岭铁路(当时叫嫩林铁路)的建设和通车是一个厚重、波澜、大气的历史事件。我知道话剧内容质量过硬,效果会很好,但是没想到在编剧董妮、著名导演姜涛和一众铁路文工团演员的演绎下,他们把铁道兵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故事演活了,像是把历史的事迹和开创大兴安岭的前辈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身临其境的经历当时的艰难、困苦和感动。这是少有的大兴安岭题材的话剧,也是质量过硬的好作品。只是没曾想到,这么好的作品,在本地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争相求票的话剧,在加格达奇公演了4场之后就结束了。
话剧是好话剧,更关键的是,它体现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历史。我感觉我们现在本地红色历史教育的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特别是特色资源特别匮乏。确实,我们可以到铁道兵纪念碑去缅怀铁道兵先烈,可以到松岭区东北抗日联军纪念碑下,追思东北抗联三路军三支队将士在库楚河战役中打击日寇、血染苍山的壮举,也可以到呼玛博物馆去感受老呼玛老金山乡的荣光。但是,要经历这样的教育是有难度的,首先是有的红色教育经典内容不够丰富,比如去了加格达奇区北山的铁道兵纪念碑,如果不了解铁道兵开发建设历史,没有专人讲解,更多的人只会把那里当做制高点,欣赏加格达奇城区风光。呼玛县博物馆虽然好,但是开放时间有限,而且不是所有大兴安岭的孩子都有条件去。现在说现代是网络时代,大家看起来好像是能够通过网络掌握海量的知识,但是网上关于大兴安岭红色历史的资料是支离破碎的,更是冰冷停留在电脑屏幕上的。70、80、90年代大兴安岭出生的孩子尚可以通过参与过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老人口口相传,了解和掌握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历史,现在,由于岁月的摧残,我们本地还有几个老人能比较全面的给我们讲解这些历史?
这部《八百里高寒》是中国铁路文工团与大兴安岭地区艺术剧院联合创排的,我们也有参与投资,我们和这部剧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大兴安岭艺术剧院也有一批有一定经验的导演和演员。为了能够向大兴安岭的居民,特别是大兴安岭的孩子讲授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历史,让他们受到高质量与时俱进的教育,也为了丰富大兴安岭居民的文化生活。我们能不能向铁路文工团买到剧本的授权,聘请铁路文工团的专业团队,培训大兴安岭地区艺术剧院的团队,让我们能够在大兴安岭,自己演绎这部话剧。然后每年定期,比如十一国庆期间,比如七一建党节期间,面向社会或者机关社会团体公演。
这样,我们即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一个本地历史题材话剧;培训了本地艺术剧院工作人员;丰富了红色历史教育载体,也丰富了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让本地的孩子,更早的感受和欣赏艺术,更深刻的体会历史。一举多得。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