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大兴安岭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业的建议
案 由:关于支持大兴安岭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业的建议
提案人:刘洪久
内 容: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新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遵循旅游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由景点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旅游空间配置、开辟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有效途径。2016年,大兴安岭相继被纳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国家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和“国家旅游风景道”,这对于具有得天独厚生态旅游资源并正在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兴安岭林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大兴安岭正在面临木材停伐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地委确立了“创新发展六大产业、深入实施三大工程、积极营造两大环境”的总体战略,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六大产业”之首,与国家对大兴安岭发展生态旅游业、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政策导向完全契合。大兴安岭迎来了以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树立“神奇北极、魅力兴安”旅游品牌,打造森林康养度假和极北冰雪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发展时机。
二、主要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品布局呈点状分布,同构现象突出,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不强。由于本地资金有限,多数景区缺少观光车、景区标识牌、示意图、停车场等,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尚待完善 。
二是交通运力不足。目前漠河虽然有航班和火车,但受季节、航班数量、铁路承运能力、公路交通设施差等因素制约,导致游客可进入性较差,旺季“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严重,虽然可以做到季节性加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在公路提档升级上,还需要加大投入建设力度。
三是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旅游营销力量分散、营销投入不足、营销机制不活、客源市场营销手段比较单一,导致客源市场拓展乏力,产业链条不畅。
四是专业旅游人才缺乏 。生态旅游业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区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村民,文化素质偏低,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服务、导游人才,更加缺乏有一定理论深度、了解当地生态旅游业状况和发展趋势、思维开阔的旅游策划和产品开发设计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才。
三、对策及建议
大兴安岭独特的自然景观、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垄断的北极资源,为发展全域生态旅游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按照全域旅游新理念新模式的标准和要求,真正促进大兴安岭以全域旅游新模式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档次;另一方面,则需要中央和省给予重点支持。
1、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旅游档次
大兴安岭发展全域旅游、生态旅游,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需要苦练内功,补齐短板。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搞好产业规划,突出建设重点,创新促销方式,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动全域生态旅游提档升级。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以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为品牌,打造林区特色的生态文化,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品位,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一个有机的循环体系和产业链条,在突出生态低碳的特色中营造健康、休闲、自然的旅游文化氛围。把销售产品与宣传生态旅游名片相结合,让“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和“国家旅游风景道”等一系列具有垄断优势的旅游名片誉满神州。
2、加大扶持力度,纳入国家战略
大兴安岭虽然有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实现全域旅游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转变,需要纳入国家和省的层面给予旅游开发优惠政策、旅游项目和资金方面的重点支持。建议将大兴安岭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优先纳入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和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优先支持a级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优先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联系区域等,真正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挥其在“国家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和“国家旅游风景道”中的特殊重要作用,让大兴安岭在全域旅游新发展模式中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效益最大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