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关于2021年省政府对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反馈意见整改情况的报告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意见的函》(黑政教督办函〔2022〕5号)收悉。我区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问题整改工作。印发了《关于对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反馈意见进行整改的通知》(大署教督办函〔2022〕3号),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整改台账,逐条对标自查,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严格落实整改,对短期内不能完成整改的问题,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确保反馈问题整改到位。现将评价反馈意见整改情况函告如下。
一、“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整改情况
(一)需要整改的内容
“两个只增不减”尚未做到持续增长和完全增长。从地方统计数据看,加格达奇区、呼玛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比上
年增长率出现负值;学前和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整改措施及成效
2020年我区教育经费在全区“两个只增不减”中的第一项“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到增长,比上年增长7.09%。第二项“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学达到增长,普通高中比上年下降3.30%。下降主要原因是呼玛县高中退休6人,人员工资减少约60万元。学前比上年下降12.12%,下降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漠河市幼儿园因幼儿减少,幼儿园教师系统内部调整,人员工资减少50余万元,大型修缮项目比上年减少10万元;二是呼玛县幼儿园转岗25人调入义务教育学校,人员工资减少约250万元,呼玛镇中心幼儿园和椅子圈幼儿园于2020年撤并;三是加格达奇区由于疫情原因,幼儿园于9月份开学,导致办公费、差旅费、培训费等支出减少。
为推进此项问题整改,我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明确整改要求。行署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两个只增不减”,作为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主要考核指标,加强监督检查。对未达到“两个只增不减”的县级政府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县级政府依法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并保持合理增长比例。2021年3月,我区印发《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大兴安岭地区教育领域地本级与所辖三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明确地本级教育领域财政支出责任划分。同时,督促相关县(市、区)政府加大整改力度,持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高中教育投入力度,确保高中教育支出“只增不减”。
2.深入查摆原因,靶向整改落实。认真研判本地区经济发展、财政收支形势,科学规划“十四五”时期教育投入,落实季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各县(市、区)教育支出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努力做到“三个确保”。
3.严细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实效。严格落实国家、省有关教育投入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开支,足额安排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建立教育经费动态监测机制,对“两个只增不减”“教师待遇”“教育费附加”等重要数据实施动态监测;在预算编制、资金下达、决算汇总等关键节点跟进,及时发现纠正相关问题。地区教育局已于2022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教育专项资金支出进度的通知》(大教函〔2022〕42号),督促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专项资金支出进度。
二、“教育领域重点改革推进力度不够”整改情况
(一)需要整改的内容
教育评价改革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评价改革的操作工具需进一步细化完善。“县管校聘”改革停留在试点阶段,未全面铺开,改革效果不明显。
(二)整改措施及成效
1.将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县管校聘”改革等重点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强化对县(市、区)政府落实工作的督导,确保按时完成改革任务。
2.制发《2022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工作方案》,推进落实工作任务清单,继续开展负面清单清理,建立工作台账,倒排工期、销号管理。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召开全区教育评价改革推进会。加大宣传力度,在大兴安岭电视台录制了教育评价改革访谈节目。组织线上培训,观看《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践困惑与建议》讲座。指导县(市、区)进行试点申报工作,确定塔河县学校评价为试验区、加格达奇区第七小学为一、二年级“乐考”试点校。
3.印发《大兴安岭地区县域内教职工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地、县两级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工作。各县(市、区)均制定县管校聘方案,塔河县、呼中区和新林区全面完成县管校聘工作,其他4个县(市、区)近日将全面推进实施。目前,全区县(市、区)完成率43%,学校完成率为53%,教师竞聘参与率为40%,全区已聘任教师907人。
三、“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存在短板”整改情况
(一)需要整改的内容
专项规划尚未制定,未真正做到国标清、底数清、问题清、举措清和目标清。对照国标,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和克服。
(二)整改措施及成效
1.全面完成了《大兴安岭地区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进一步完善我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行署印发了《大兴安岭地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纵深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下一步还将出台“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
2.大力扩充公办学前教育资源。2021年,塔河县争取政府一般债券资金用于新建塔河县标准化幼儿园,预计2022年12月完成主体框架,建成后将提供300个学位,极大地缓解公办园学位紧张问题。加格达奇区为提高公办占比和普惠率,2022年加大财政投入,拟通过回购、改扩建等方式增加公办园及学位数量。投入1900多万元回购4400平方米的长虹幼儿园,因土地证问题,目前暂未交付。
3.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及时落实补助资金,持续扩大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资源。
四、“教师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整改情况
(一)需要整改的内容
按照省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量,多数中小学超编严重,大部分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不适应教学需要。音体美劳及地理、化学、生物等专任教师存在缺口。高年龄段教师挤占职称资源,造成年轻教师职称评定困难,诱发职业倦怠。
(二)整改措施及成效
1.地区教育局印发了《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优化教师队伍实施方案》,初步建立全区教师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并统筹使用全区师资力量。推动教育系统内超编人员流转,全区805名中小学教师使用编制中转池,化解了教师结构性矛盾。
2.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及时补充缺额教师。各县(市、区)通过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周、绿色通道、地委书记进校园、特岗招聘等多种途径补充教师,特别是音、体、美、劳及地理、化学、生物等专任教师,有效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2021年,全区中小学招聘教师到岗39人,2022年计划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和“人才周”招聘教师46人。各县(市、区)针对学科结构性缺员问题,根据学校需求,采取走课、送教等方式,实行资源共享,暂时缓解学科教师紧缺矛盾。
3.落实《大兴安岭地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推进“三名”人才项目工作,评选219名地级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名师传帮带、结对子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落实《大兴安岭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组织开展地级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4.按照“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管理模式,开展农村基层教师三十年破格晋升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价工作,全区已有157名农村基层教师获得副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激发了基层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满意度低”整改情况
(一)需要整改的内容
在第三方机构组织的全地区问卷调查中,大兴安岭地区的满意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满意度低至64%。
(二)整改措施及成效
1.2022年4月,人大地工委组织调研组深入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市、加格达奇区及相关部门,就全区“双减”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分析总结会议。6月,地区人大工委召开2022年第二次委员会议,听取和审议行署所作的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委员会议同意这个报告,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意见。地区教育局已就会议意见,迅速贯彻落实。
2.从2022年4月起,全区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回头看”工作和联合整治行动。截至6月底,共排查机构95个、材料52份、从业人员95人,各县(市、区)均建立了风险防范机制和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专家鉴别制度。
3.地区“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组织地委网信办、地区公安局、地区市监局、地区文旅局等成员单位先后两次召开“双减”工作推进会,总结成绩,查摆问题,研判形势,安排部署下步工作,推进全区“双减”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4.从2022年5月起到秋季开学前,我区组织教育、公安、市监、网信等部门,开展为期4个月的联合整治行动。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治理,从严查处以托管班、自习室、“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等名义开展的“隐形变异”学科类违规培训行为,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黑班黑校”。会同网信、公安等部门加大对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教育类移动应用程序及群软件、会议软件、视频软件等线上违规补课行为整治力度。
5.针对校内减负工作,在2021年强化“六项管理”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2022年对各项管理工作再次进行了安排部署,下发了《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质量有关工作通知>的通知》(大教函〔2022〕46号),制发《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指导细则》《义务教育学校校内减负“回头看”工作督查要点》,指导全区中小学校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充分发挥作业育人功能。组织开展“校内”减负“回头看”,重点对各项工作部署情况、相关机制、工作成效和监督检查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地区教育局随时进行抽查,7月末形成工作报告。针对“双减”政策实施后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制发《关于做好“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家长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校内提质减负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六、其他方面问题整改情况
(一)需要整改的内容
在中小学体育运动场地器材和音乐美术器材配备、小学体美劳教师配备以及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学生空间开通率等方面仍有不足;职普比、普通高中理科实验室达标存在一定差距。
(二)整改措施及成效
1.积极争取教育信息化投入,不断更新设施设备。2021年,全区信息网络及软件购置更新投入78.9万元。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自主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意识和能力。制作网络学习空间操作手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开通并正确、高效的使用网络空间进行学习活动。同时,鼓励师生将优质的学习资源上传平台,丰富平台资源储备,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使用。
2.全区各地根据小学音体美劳教师缺口情况,按照地区人才周招聘和事业单位招聘工作要求,及时申报缺口计划,解决专业教师缺口。充分利用全区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将富余优秀音体美专业教师调入紧缺县(市、区),缓解音体美劳教师紧缺压力。
3.行署和各县(市、区)不断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及音体美器材投入。2021年,全区投入702.53万元,用于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及器材的采购;投入150.99万元,用于学校音乐、美术器材补充。各校将加强音体美器材硬件改造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及艺术素养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整体水平。大兴安岭实验中学累计投入29.69万元,购置音体美器材设备,2021年该校音体美器材配备已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新林一中、二中新学年开学将合并,11月份将根据合并后学生数量及班额,配齐配足音体美器材。
4.我区下发中职招生文件,制定招生计划,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资质核查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微信等媒体发布招生简章,拓宽招生渠道,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举方式招生。
5.通过开展全区高考综合改革前期准备情况调研,对全区普通高中学校的在校生、普通教室、学科教师、教职工编制和实验室配备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以新高考改革为契机,加大投入,加强普通高中理科实验室建设,持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大兴安岭高级中学已达标;呼玛县将利用暑期建设1套理、化实验室和1个生物活动室,拟于9月份投入使用。
下一步,我区将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问题整改为契机,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要求,不断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
2022年7月20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